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
2015年8月19日《中国旅游报》谢朝武:重视旅游风险隐患的长效化治理
发布时间:2015-08-27  浏览次数:

    旅游重点风险隐患是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要着重监管的风险类型,要推进旅游重点风险隐患治理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和系统化,重视日常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强化各层级风险控制机制的有序衔接

    □特约评论员谢朝武

    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的瑞海国际物流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事件给社会、也给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敲响了警钟。国务院8月16日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其中特别提到旅游包车等重点行业领域。针对当前面临较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旅游部门应重视重点风险隐患的长期治理。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包括:7月1日,吉林集安发生旅游大巴事故造成11名游客死亡;8月3日云南勐海县一辆旅游大巴侧翻导致游客3重伤、17轻伤;8月3日西安王莽街道小峪河村突发山洪导致游客7死2失踪;8月12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攻击事件致1名游客死亡;8月16日湖南宁乡发生高空单车断裂事件导致1游客死亡。面对当前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旅游部门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旅游领域风险隐患的整治排查,系统强化重点风险隐患的专项治理,并将其作为当前旅游生产和旅游行政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旅游重点风险隐患通常是指发生频率较高、可能导致游客死亡或规模性人员受伤,或可能造成较大财物损失的风险隐患类型。旅游生产领域中常见的重点风险隐患包括:第一,旅游交通风险。旅游交通事故在重特大旅游事故发生量中一直排在首位,发生事故后的致死致伤频率较高、伤亡规模较大;第二,高风险项目的旅游风险。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参与的游客人次规模越来越大,其事故发生量不容小觑。高风险旅游项目需要较高的安全保障水平,也需要游客本身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其风险管控往往成为管理的难点;第三,涉旅自然灾害风险。我国地理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落石、洪水、泥石流等涉旅自然灾害容易导致严重的伤亡事件;第四,旅游饮食卫生风险。旅游活动具有集群性,旅游饮食产品存在严重卫生风险时容易导致游客集体食物中毒,造成游客的群体性伤害。当然,不同目的地和景区存在不同的重点风险类型,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排查和管理。

    旅游部门对重点风险隐患要建立长期治理思维,要将治理工作视为日常安全工作,要将治理措施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建设。旅游重点风险隐患的治理要避免侥幸心态,要杜绝突击式治理、应付式治理等短期行为,要从细处、实处开展工作。要全面加强旅游重点风险隐患所涉及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预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具体包括:

    第一,加强旅游安全规划与设计。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的各类旅游活动、旅游项目、旅游设施等旅游要素在安排和建设之处应加强安全规划和设计,进行系统的风险隐患分析,做好风险隐患点的排查、识别、评价、备案和监测管理工作,要特别重视项目活动的安全风险评价工作,要基于安全评价做好风险隐患的减缓消除和应对管理工作。无视安全风险评价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第二,加强旅游安全审批与预控。对重点风险隐患所涉及的旅游项目、活动和设施等要从严进行安全审批和预控,要建立系统的安全审核标准,逐步推广建立细化的旅游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如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建立明确的安全准入标准,由专业部门进行审批和监管。旅游法明确要求,旅游生产活动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条件、必须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安全不达标的旅游项目活动应该实施一票否决。

    第三,加强重点风险的日常监管。各类旅游场所的重点风险隐患应实现安全监管日常化、常规化,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不正常现象,力争实现重点风险隐患备案登记和预案管理制度的全面覆盖,做到日常监测、检查、监督和管理的层层负责,旅游企业对重点风险隐患场所和区点的安全责任要具体到人,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等各层级制定的安全管理机制要衔接配套、具体有效,各部门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游客在旅游安全监管中的能动作用。

    第四,加强重点风险的专项整治。旅游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旅游交通风险、高风险旅游项目风险、涉旅灾害风险、旅游饮食风险等特定风险隐患实施专项整治,对于旅游旺季、社会性人流拥挤时期、自然灾害高发时段、旅游设施项目周期性薄弱阶段等重点时期要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整治,对潜藏重点风险隐患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设施等,要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旅游安全治理是旅游发展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安全基础不牢、发展难以看好。旅游重点风险隐患是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要着重监管的风险类型,要推进旅游重点风险隐患治理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和系统化,重视日常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强化各层级风险控制机制的有序衔接。

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5-08/19/content_11397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