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
中国旅游报:安全事故频发市场监管欠缺救援力量不足 户外旅游如何系上安全带?
发布时间:2015-04-20  浏览次数:

    □本报实习记者郭探微

 
    春暖花开时节,户外旅游爱好者重新活跃起来。登山、徒步、野营、攀岩……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全副武装”的驴友们亲近自然,享受休闲的乐趣。
 
    “和常规旅游活动相比,户外旅游最大的魅力在于‘不走寻常路’,很刺激,很容易上瘾。”资深驴友“公牛”告诉记者。
 
    然而,正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刺激,为户外旅游增添了几分“危险”:进入三月以来,各地发生多起驴友走失、被困求救的消息。最近一则是4月13日清晨,四川成都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彭州市龙门山银厂沟小龙潭区域有驴友登山途中跌下悬崖。经过紧急救援,其中一名脱离了危险,另一名却不幸离世。
 
    安全事故频发的户外旅游,该如何为其系上安全带,成为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之乱:“黑”俱乐部、领队多
 
    谈起这几年户外旅游安全事故的上升态势,“公牛”认为,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了户外旅游中来,“绝对人数多了,事故的发生概率难免跟着上升。”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的户外旅游市场存在大量没有经营资质的俱乐部,它们在论坛、QQ群中发帖组织活动,雇佣没有从业资格的兼职领队“带团”,这为户外活动埋下了安全隐患。
 
    在QQ群中搜索“户外旅游”相关字样,马上弹出数百个“户外旅游XX群”,记者随意加入其中一个,在咨询户外旅游活动时,一个自称是“领队”的人介绍,每次户外活动都是大家自发组织的,费用AA,没有营利,参加活动之前,必须签订一份“免责声明”。在“领队”发给记者的“免责声明”写着:“户外活动是非常规性旅游,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属特种行程,参加者须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户外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活动组织者有义务积极求援、组织救援或改变行程,但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
 
    这些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真的没有营利吗?“公牛”透露,一部分俱乐部是纯粹的户外旅游爱好者组织,就是大家在一起玩而已。但近几年,也有不少人觉得这块市场有利可图,开始打着组织活动的名义挣钱、推销户外用品。“不少组织先测算一下成本,估计自己要赚多少,再给消费者报一个价。然后花几百元钱请一个兼职领队,就可以出发了。”“公牛”说,正规的俱乐部组织活动前,会根据身体素质、户外经验等标准对参加人员进行筛选,出行前还会进行专业培训,聘请的领队也是经验丰富、有资格证书的,但很多户外旅游爱好者并不看重这些,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门槛更低的“黑”俱乐部。
 
    与这些俱乐部签订“免责条款”真的能“免责”吗?对此,中国旅行社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卫说,如果免责条款中有告知注意事项、提示风险等相关内容,相当于组织方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根据《合同法》规定,此类约定中关于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救援之困:缺乏专业运营体系
 
    日益增多的户外旅游险情也让我国目前的救援体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余先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民安救援队的成员之一,该救援队是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批准的公益性组织机构,是一支专业应对突发事件灾害、野外遇险、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救援的公益性团体。他介绍,目前国内户外救援体系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运营资金紧缺,一是专业人员短缺。
 
    据了解,搜救一名遇险驴友,出动人员往往达到十数人,花费少则上千,动辄上万。而这部分费用,多是由当地财政“买单”或救援队自行承担。余先生说,目前一部分救援队靠官方、企业的赞助生存,还有部分救援队挂靠在红十字会、壹基金等慈善组织下,获得一些资金支持。“但比起越来越多的救援活动,多数组织的钱并不够用,全凭大家一腔热血去支撑。”他认为,救援虽然是公益行动,但驴友作为成年人,在明知有安全风险的前提下依然“任性”涉险,也应该为自己的过失承担一部分责任。“这在行业内属于争议性话题,吵了很多年还没有定论。”
 
    资金短缺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救援队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多救援队为了省钱,没有给队员购买保险,每次“出任务”,装备都由队员自己出。因为“没钱”,救援队普遍缺乏专职人员,大部分由志愿者组成,往往刚培训好一个人才,就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不干了。“国内救援队伍缺乏系统的运营体系。”余先生说。
 
    几点建议:加强宣传完善应急体制
 
    一方面是风险频出,一方面是救援困难,如何保障户外旅游健康发展?
 
    余先生建议,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从规范俱乐部经营入手,让扰乱市场秩序的“黑俱乐部”、“黑领队”得到处罚,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常见户外旅游事故是由于驴友登山经验不足、装备准备不充足、不熟悉登山路线、组织松散并导致中途走散,但又缺乏野外生存和自救经验等因素造成,建议驴友定期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很多救援队都会定期举办公益讲座,欢迎大家参加。”
 
    刘卫也提示,主管部门和媒体应做好户外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户外保险购买知识,让驴友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给自己多增添一重保障。
 
    为了避免“驴友悲剧”不断上演,上海市政协委员周荣、朱建国等曾建议设立“驴友风险防范机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户外运动和旅游探险越来越受到年轻人欢迎,政府既要尊重‘驴友’的选择权,还应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其安全,增加社会公共资源的投入,联合景区制定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应急机制。”周荣呼吁。
 
    周荣、朱建国等还建议,我国各地旅游部门可牵头成立一个“驴友办”,即“户外运动联络办公室”,专门联络各地“驴友”群体,定期组织、培训、认证有资质的户外运动机构和向导。同时专门设立“驴友指数”,由各地“驴友办”联系各大“驴友”俱乐部、专业人士、景区山区等,结合实际,多方评价,推出这一指数。设置标准可参照气象预报的“洗晒指数”、“晨练指数”等,比如哪个地区发生山洪、大风、山体滑坡等,都及时发布相应的“危险指数”,方便“驴友”参考。
 
    同时,建议政府、景区、保险机构三方共同设置“驴友基金”,为“驴友”的生命安全“托底”,景区可将一部分门票收入投入到救援机制建设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员遇险救援一般求助专业救援公司,景区所在地政府还应考虑建设一支专业的救援队。
 
来源:中国旅游报